常聽說:「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在科學上發掘的新知識,令生活質素不斷改善,相對百多二百年前的生活環境,簡直有天壤之別。」這說話彷彿把科學看成一副工具,而學習科學知識只為製造更好的生活。

        其實,對科學探究的態度才是重心所在。科學教育不是要學生學懂一種技術,而是要培養他們對週遭事物產生好奇心,發掘一些新問題;就是這股好奇心,令人類不斷求進,極力尋求方法解難,發揮創意,將許多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試想想,互聯網世界未出現前,我們要與遠方的親友見面是多麼複雜和令人困擾的呢!但透過科學家的想像及對電子世界的創造,今天我們透過網絡鏡頭便尤如與親身見面了。固然這些行為在數十年前只是一份奢望而已。故此,學習科學絕對不是學習一門技術,而是學習一種態度 ─ 一種對身邊事物探究、上下求索的態度。

        創意可以無限,但要實踐生活上的創意總得有一套方法或過程;否則,只會流於了無結果的空想。科學教育應該是一個有系統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借此鍛鍊出一套解難的思考方法,發揮及實踐本身的創意。科學的思考方法如細心觀察、設定問題、提出假設、實驗及進行設計、分析結果及得出結論等步驟本身就是經歷過多番試驗而無誤的學習過程,而我們現今擁有的知識有不少是透過這種歷程才發掘到的。

        所以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時,不應只抱持著依步驟去證實前人已找到的答案那種態度,而是要領略當中的創意及其思考模式如何成功驗證實驗假設。若能如此,果真受用無窮呢!